设备管理系统

 在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中,设备管理系统被看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重中之重。设备是工厂生产中的主体,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设备日益机械化、自动化、大型化、高速化和复杂化,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也随之增大,在整个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生产型企业的设备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设备来有效地收集、处理这些设备,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减轻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数据处理负担,极大地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管理手段,己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


设备管理系统则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战略竟优、提高效率、提升设备利用率、降低维护管理成本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设备是生产的生命线,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备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设备管理系统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己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设备管理系统简介



设备管理系统是一个能与企业生产管理软件和设备硬件互联互通的,满足厂级、工程部、车间、备件库等多部门围绕保障设备运行开展协同工作的,“规范、高效、智能”的维护管理平台。


设备管理系统是架构由数据采集层、生产层、管理层、决策层组成。设备管理系统主要涉及设备资产及技术管理、购置管理、点检管理、润滑保养、备件管理、设备维修、检定管理等功能模块,同时兼顾设备管理相关的基本信息设置、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以及设备信息管理、备件采购流程管理、设备维修验收流程管理、设备和备件使用过程管理、重点备件管理、维修管理、废件回收管理等等,并可实现与生产企业的ERP系统、资产管理系统、MES制造管理系统数据对接。


设备资产及技术管理:建立设备信息库,实现设备前期的选型、采购、安装测试、转固;设备转固后的移装、封存、启封、闲置、租赁、转让、报废,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维护、保养、润滑情况记录。


设备购置管理:登记设备购置信息及设备安装、试运行信息。包括:设备选型论证报告、URS文件、设备购置申请、设备购置审批、设备订购合同登记、设备开箱检查安装登记、设备调试运行验收等。


设备文档管理:设备相关档案的登录、整理以及与设备关联。


点巡检管理:通过手持设备,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周期、对设备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和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修理调整,使设备保持其规定功能,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润滑管理:建立润滑保养标准,实施专职润滑保养,开展润滑保养现场查核,促进润滑保养工作开展,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预防性维修:以可靠性技术为基础,通过对设备的系统性检查、设备测试和更换以防止功能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状态,自动生成预防性维修工作单。


维修计划排程:根据日程表中设备运行记录和维修人员工作记录,编制整体维修、维护任务进度的安排计划,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维修人员工种情况来确定维修工人。


工单的生成与跟踪:包含维修流程的线上管理和对自动生成的预防性、预测性维修工单,维修工单的生成与跟踪,主要是对自动生成的预防性维修工单和手工录入的维修计划工单排程,从人员、备件、工具、工作步骤、工作进度等方面进行计划和审批,并组织执行、检查,填写完工报告,进行维修任务验收,跟踪工单状态,形成维修工单闭环管理。


备品、备件管理:建立备件台帐,编制备件计划,处理备件日常库存事务(接受、发料、移动、盘点等),根据备件最小库存量或备件重订货点自动生成采购计划,跟踪备件与设备的关系。


缺陷分析:通过系统建立设备故障代码体系,记录每次故障发生的情况以进行故障分析。


维修成本核算:凭借工作单上人员时间、所耗物料、工具和服务等信息,汇总维修、维护任务成本,进行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分析比较。


统计报表:查询、统计各类信息,包括设备的三率报表、维修工时统计报表、设备维修成本报表、设备状态报表、设备履历报表、备件库存周转率、供应商分析报表等。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特点